11月18日,「創科1000峰會」主席、荷馬國際CEO葉程坤在致辭時表示,創科發展確實成為了國家新形勢和香港新機遇。
他認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對科技創新的發展更有現實需求,未來的金融發展需要創新驅動,金融科技創新對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非常重要。 所以香港迫切需要與內地打通創科與金融資源管道,建立各方直接對話共商平臺,集中展示內地和香港科技創新創業的能力,同時為香港輸入更多的創科精英,增強創科人才互動,攜手助力香港創科事業繁榮發展。
談及創立峰會的初衷時,葉程坤表示荷馬國際近年來服務了幾萬個科技人才,在此過程中,亦感受到香港建立國際創科中心的誠意,繼而選擇在“雙十一”的後一周舉辦第一次創科峰會,旨在搭建平臺,為香港和內地提供創業機會。
葉程坤認為,香港自身優勢顯而易見,國際化的視野、良好的投資環境,更為完善的法律稅收制度等都為創科提供了條件,香港應當把握機遇,最根本的是,抓住足夠多的人才。
同為創業者,葉程坤坦承自己在創業的路上,那些必經的苦他的吃過。 作為過來人,他認為創業需要有傻勁、闖勁,有抗壓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享受艱辛的創業過程,並且永不言棄。
葉程坤於2002年加入阿裡,2014年與“金融”結緣,同年創立荷馬國際,該公司主要針對科技新貴提供財富管理服務,願景是成為全球第一的數位私人銀行和成為最具幸福感的公司。
葉程坤直言峰會會繼續辦下去,今年只是一個開始,明年還考慮在香港主會場的基礎上,再在內地建立分會場,與當地進行互動,採用更新穎的方式,促進內地與香港人才交流。 相信這一靈活多元的交流平臺將促進兩地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創科與金融合作,實現各方攜手同行,引領未來,創造香港創科發展的“黃金時代”。
阿裡巴巴香港企業家基金董事會非執行董事關明生先生在創科1000峰會上的分享,主要結合早年跟隨馬雲突破重重困難,為阿裡巴巴打下「江山」,可以說創業靠的是自己,而不是靠政府。
關明生認為香港的創投很有前途。 阿裡巴巴2015年正式啟動「香港創業者基金」,阿裡巴巴集團向基金注入10億港元,希望在説明符合資格的香港創業者實現夢想的同時,提高香港青年人的創新和創業熱情,讓香港更加充滿活力。
基金目前主要推出兩項計劃,分別為投資計劃和實習生計劃。 投資計劃將為香港的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援和導師指導,協助他們通過阿裡巴巴集團的平臺進軍內地和全球市場; 實習生計劃將為香港的畢業生和畢業班的學生提供200個到阿裡巴巴集團進行6到12個月實習的機會,幫助他們收穫真實的職場經驗。
回顧2017年「香港創業者基金」大概投了7家初創公司,他們分別是GoGoVan、ShopLine、Yeechoo、Grana、NOSH、DayDayCook、Origami。 這些公司的共性都是與民生有關,能夠為大眾提供有價值的服務或是產品。
其中GoGoVan已發展成為獨角獸企業,公司創始人Steven增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他創業的目的不是為買房子,是希望make difference,希望做不一樣的貢獻,讓世界更美好。
關明生對此非常認可,因做得好,果自然會來。 創業最為關鍵的是要有夢,要明確“是為誰提出什麼有價值的事”,不能僅僅是為自己贏得名利。 阿裡巴巴的創業初衷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阿裡早年服務於中小企業,如今又服務於無數的淘寶用戶,始終堅持著這樣的初衷。 至於創業關鍵之二,就是要有公司獨特的運營策略和企業文化。 公司的目標、使命、價值觀的訂立將決定公司未來的走向。
主辦方之一的香港華菁會主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主席陳晴女士在創科1000峰會上致辭,她表示本屆峰會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這次活動,吸引內地科技人才瞭解香港,促使他們為香港創科事業發展多做貢獻,協助香港特區輸入更多內地科技人才,同時搭建香港與內地創科人才的交流橋樑,增強兩地創科人才互動,攜手同進,推動香港創科事業的發展。
創新科技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企業乃至個人,如果沒有創新,終有一日就會消失。 習近平主席在剛剛舉行的APEC工商峰會上說,我們要增強創新的導向,開闢增長的源泉。
在今年5月習主席在回應香港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信中曾強調,應促進及加強香港與內地的科技發展,支援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發揮內地與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為香港和內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做出貢獻。
另外,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於今年 4 月出席一個科技活動致辭時寄語,政府目標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香港會扮演關鍵的角色,加上落馬洲河套區將會興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期望本港、深圳和大灣區城市能互補優勢,創造自己版本的“矽谷”。
中國古代經典名著《大學》中有一句話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我們在座的每一位華菁會會員和在座的朋友們都與時並進,力求進步,未來,中港兩地必須緊密合作,捉緊契機改革創新,相信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之路不會遙遠。
年僅13歲的葉礽僖是應用程式MinorMynas的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該程式專為連接全球兒童互相學習而設計。 她的年輕創業家故事在全球廣泛流傳,令MinorMynas收穫全球各地使用者。
葉礽僖受邀出席創科1000峰會,並在現場做了主題為《2028的智慧人生》的演講。 她講述了在教育之路上的歷程。 她是香港本地家庭長大的孩子,也是一名普通的學生,為什麼會有能力自己去創建一家企業? 她靠兩件事情,一就是閱讀,二是辯論。
回顧創業歷程,葉禉僖說:“香港的創投環境允許我今天站在這裡,我通過連接不同的人,與他們互動交流,才能一步步創立MinorMynas,實現我的想法。 如果沒有這些人的説明,13歲的我可能永遠不會有這個勇氣,不會有這樣的想法,今天也不可能站在這裡。 ”
香港的創投環境為什麼這麼的獨特? 可以說香港的創投環境非常小,但是支援力度很大。 你可以見到香港的各界人士,他們會持續地説明你,我對此十分感激。 香港也是一個全球性的城市,我曾經念到一本書,叫《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一百個人》,如果把全球的人口放到這一百個人中,香港就是這樣一個世界。 如果你想走向全球,香港就是一個全球的類比版本。
還有一點,香港還是一個門戶,讓世界進入香港,進入中國,讓中國市場通過香港走到世界,香港現在還是這個地方,而我覺得香港也會持續的扮演這個角色。 這個地方是完全全球性,它非常有活力,支援創投,同時創投界的公司也可以互相認識,走向世界各地。
關於為了10年的預測,葉礽僖認為對於當下的人來說,我們最安全的工作市場就是做創新的市場。 創新是永遠不停止的,它會讓人類不斷的向前發展。 我相信創新是永久會發生的,未來也會有。
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傅偉、總裁傅偉中代表主辦方發表創科1000峰會致辭。 希望通過是次活動,讓內地科技人才瞭解香港,搭建兩地創科人才交流橋樑,增強兩地創科人才互動,攜手助力香港創科事業發展,推動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
去年6月,24名香港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去信國家主席習近平,反映國家科研項目經費跨境在港使用等問題,習主席高度重視並做出重要指示。 習主席強調: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援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支援香港科技界為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是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
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正深刻影響著香港,社會各界也已經行動起來,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科創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機遇。 今年5月,香港特區政府宣佈,將推出一項為期3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通過快速處理入境安排,為香港特區科技公司輸入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首年度配額為1000個。
聯合出版(集團)是香港最大的文化出版企業,一直致力於推動香港創科發展。 集團旗下有聚焦互聯網產業的雲通科技公司。 旗下網路媒體平臺橙新聞,已經把香港50餘位創業者的故事,製作成專題片,鼓勵青年人創業。 我們堅持「創新、連接、未來」,希望用集團的影響力,凝聚一大批生機勃勃的創科領軍人才,把他們的「金點子」、「黑科技」,呈現給香港,助力香港發展為國際創科中心。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副局長鍾偉強指出:此次峰會將打通香港與內地的創科金融資源的管道,建立直接對話的共商平臺,集中展示兩地科技創新創業能力。
香港特區政府銳意發展創新科技,以推動新產業的發展。 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我們在培育科技企業、科研人才等各方面特區政府已投放超過780億港元。 今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亦宣佈額外投放280億港元,在大學研究、工業化、公共服務應用等各方面,營造一個蓬勃的創科生態環境,推動創新和持續的經濟發展。
在創科局成立過去三年的時間里,我們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扶持,整個創科環境大大改善。 這三年多中,很多融資機構也出現在香港的獨角獸企業中。 在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過程中,香港社會各界一直是國家發展的積極貢獻者,同時國家改革開放也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動力,成就香港經濟轉型。 隨著國家進入深入改革擴大開放的階段,香港應有新的作為,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讓香港成為國際創科和智慧城市建設的一股新力量。
香港科技園首席商務總監徐建介紹香港有非常好的科創生態環境,有政府辦的研究院、國家重點實驗室,還有很多的中科院的院士,外籍院士,大學里的研究生。
過去在香港創業受高昂的租金等因素影響,頗為艱難,但近年來香港社會對創科的熱情高漲,政府投入亦更多。 在2018、2019的財政預算裡面,香港政府撥備了508億支援創科事業發展,未來還可能有280億增加在明年的預算案中。
香港科技園作為推動政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力量,自2002年起營運,已有700多家科技企業投入研發相關工作。 香港科技園首席商務總監徐建表示,香港的學術資源非常豐富,彙聚了眾多知識人才。 香港科技園未來將注資100億港元,瞄準三大重點發展方向:一是加強支援本地及海外初創企業及科技公司,吸引他們加入創科生態; 二是提供一系列全面增值服務,包括資金籌募、市場應用等; 三是興建切合市場及業界需要的研發設施,提供科研空間。 徐建形容科技園的角色像航空母艦,未來還將帶領香港的初創公司出海揚帆,前往內地、國外發展。
此外,數據將來會尤為重要,有人把它比作石油。 香港科技園幾年前已經開始嘗試收集一些可供開放的數據,有志開發各種應用的公司,可以直接利用到這些數據。 未來科技園也會搜集不同的數據,有限制的數據也可能被納入,最終形成大數據中心,相信這會使未來港青創業之路將會平坦許多。
隨著大灣區建設的不斷發展,從基礎研究到實用性研究都將成為一個體系,徐建表示,從前內地創科發展速度快於香港,但香港可以藉大灣區發展之機奮起直追,可能慢了一點,但會抓住下一個機遇。
創科1000峰會上,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沈海鵬分享了《創科與商業賦能》的主題演講。
現在在工業化革命4.0,數字化現在是核心,數位化產生的就產生了顛覆性的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能夠顛覆一個企業,一個行業,除了技術創新以外,最主要的一個核心就是它的基於數據帶來的軟實力的增長。 所以現在,一個好的商業想法能夠落地,基本上都是用數據來做支援。
其實,數據不可能本身產生價值,一定要有一種方法從裡面挖掘。 現在有一個新的學科,叫做商業分析,主要的目的就是說,做決策的時候希望基於數據做決策,做出對企業運營有利或者最優化的決策。
科創對商業賦能的同時也顛覆了一些技術含量比較低的行業。 沈海鵬表示,未來重複性非常高的製造業服務業很可能會被機器人取代,例如轉移至東南亞的製造業、客服機器人等,而由此帶來的各個行業的人力資源的轉型或重新分配。 他認為是在歷史上每一次工業革命中,人類都會面臨的問題,相信這次應該會有很好的應對。
大數據方面,沈海鵬認為人們在享受它所帶來的各種便利的同時,也在身邊埋下了隱私炸彈,因此應當對數據的擁有權、使用權、管理權進行分管,同時也要有第三方監管部門進行管理。
創科局成立以來,數碼港得到了大力支持,進入了新的環境,有了新的賽道。 國家支援香港創科的發展、也為其樹立了新的定位,把香港作為國家的或者大灣區的國際創科中心,與國內的企業配合走出去。
2018年5月的時候,國家科技部和財政部推出了新的政策,讓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可以通過新的模式來承擔中央財政部、科技計劃的專案。 今年9月,國家科技部和創科局簽署了《創科合作安排和研發的資助協定》。 協議涵蓋了科研、科技合作平臺,人才培育和成果轉化等內容,為香港創造了非常有利的發展環境,能夠在新的賽道里與國內企業產生更好的合作與連接。
在世界知識產權機構WIPO,美國康乃爾大學,和歐洲的工商管理學院聯合發表的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的報告中指出:香港在全球126個經濟體中,創新指數排名14,比去年跳升了兩位。 體現了香港在新的環境下更好的被國際社會所認可,香港創新的步伐也不斷加快。
數碼港和科學園通過人才輸入及資助計劃,吸引國內的人才來到香港去發展。 通過數碼港或科技園預先審批機制,可以把六個月左右的審批時間縮短到四周,大大的提升人才引進的速度。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正在大力扶持虛擬銀行的發展。 數碼港擁有一千二百多家的企業,其中有三百多家都是專注在發展數位金融或者是FinTech方面的業務。 這些公司都可以與內地企業對接,尋找合適的合作夥伴,用他們在國內的經驗,通過香港這個國際財務中心去打開國際的市場。
目前,香港數碼港在人才、資金、資源方面都會有相應的政策。 無論是人才輸入計劃,或者是數碼港特有的一些實習研究員計劃,或者是博士專才的輸入,都是人才吸引計劃的一部分。 數碼港在資金支援方面,面向不同的創科計劃。 無論是很雛形的微型創意,也可以通過資金的計劃,得到十萬元港幣的支援,把想法變成一個應用的雛形。 之後再進入數碼港的培育計劃,更有五十萬的資金投入,用以把雛形的應用變成商業的應用。
在過去幾年,數碼港通過自有的融資網路,為園區內的企業融資超過72億港幣。 只要是香港註冊的公司,無論資金在海外還是國內,都可以在共用工作空間設立營運。 通過這種有彈性安排,讓國內的企業更容易在香港落腳。
通過數碼港,內地企業可以快速進入香港對接更好的國際資源。 無論你是國內已經很成功的企業,或者是正在發展的企業,也不要忘記香港是一個很好的平臺,讓你們可以走出去。
2022年6月19日,顏色教授在第五屆創科1000杭州線上峰會上做《宏觀大勢下的科技創新與大國博弈》演講。 顏色教授表示,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階段。 當前中國在國內外環境複雜深刻變化下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 他認為,任何國家都無法通過增加債務或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解決人口結構、生產率、財富分配等方面的問題。 提升生產率是內生變數,TFP能否提高取決於能否找到中國經濟的新動能以及如何有效釋放新動能。 全要素生產率來源:產業互聯網、新基建、大國工業、更徹底的改革以及開放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他提出,需求端決定2035年產業格局。 增長新動能:新興工業(高端製造業,IT製造業,清潔能源)、新消費(電動汽車,娛樂產業,教育產業)、互聯網(電商、遊戲、金融科技)、健康產業(醫療健康服務,醫療保險)、其他數位化轉型過程中湧現的新興行業,這些產業門類的增速將是GDP增速的3倍以上,年均近20%。
此外,顏色教授還解讀了4.29政治局會議: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
從複製別人到現在和別人競爭,我們更加重視硬核科技的突破,比如製造業底層技術 ; 平台經濟改革解決核心問題; 中等收入群體對教育,新型醫療,新能源等需求非常大。